当前位置: 首页 > 本科教学 > 专业建设 >
南京大学余一中教授为我校师生开办讲座
2016-05-18   南京大学余一中教授为我校师生开办讲座 审核人:四川外语学院俄语系   (阅读:)

2010年4月20日,由我校科研处主办,来我校参加俄罗斯中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余一中教授在图书馆四楼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开办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和我们的身份认同讲座。 余一中教授

2010年4月20日,由我校科研处主办,来我校参加“俄罗斯中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余一中教授在图书馆四楼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开办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和我们的身份认同”讲座。

余一中教授兼任中国普希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曾任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当代外国文学》主编。余教授长期致力于俄罗斯当代文学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俄罗斯文学研究界,他尤其以独立思考的立场和研究俄罗斯文学新现象而著称,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06年,以俄罗斯作家协会主席瓦·加尼切夫为团长的俄罗斯作家代表团亲赴南京,为余一中举行颁奖仪式,授予他俄罗斯作家协会最高荣誉奖马克西姆·高尔基奖章。

在讲座中,余一中教授分别以瓦·拉斯普京的《火灾》(1985)、钦·艾特马托夫的《死刑台》(1986)、瓦·别洛夫的《一切都在前面》(1986)、阿·雷巴科夫的《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1987)等苏联半官方作家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发表的作品为例,透视了苏联解体前夕的文学新气象及其所预示的历史风暴;余教授继而从分析维涅·叶罗菲耶夫的《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塔·托尔斯泰娅的一系列短篇小说、马·哈里托诺夫的《命运线,或米拉舍维奇的小箱子》等“异样文学”作品入手,展开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画卷,并描绘了苏联解体以后近20年的当代俄罗斯文学图景。在此基础上,他对中国俄语学界在接受当代俄罗斯文学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怪象”做出了大胆而犀利的剖析;话锋之所至,往往一语中的、一针见血,时时处处闪现着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可贵的学术风骨。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同学们纷纷就如何看待俄罗斯文学中的批判精神、如何摆脱既定思维模式更加深入理解文学经典等问题向余教授求教,余教授结合自己的学术经历和人生经历,鼓励同学们多看书、看好书,开阔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和人文素养。整场讲座气氛热烈、互动频繁。

作为国内当代俄罗斯文学研究领域的先锋,余一中教授的相关评介不仅开拓了崭新而广阔的学术空间,而且引发了对优秀的当代俄罗斯文学所蕴含的普适价值的思考。因此,此次讲座不仅令俄语专业的师生们受益匪浅,而且也让广大俄罗斯文学爱好者们获益良多。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身体欠佳的余教授在两小时的时间里坚持以站姿完成了滔滔不绝、感情充沛的论述,从而将一场学术讲座变为一堂别开生面、深入浅出的文学课,体现了他尊重个体、关爱学生的为师风范。

四川外语学院俄语系 供稿

(责任编辑:俄语系)

关闭窗口